「現在我被聖靈催迫 要往 耶路撒冷 去,雖然不知道在那裏會遭遇甚麼事, 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裏向我指證,說有捆鎖與患難等著我。 我卻不以性命為念,只要走完我的路程,完成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分,為上帝恩典的福音作見證。」〈使徒行傳‬廿章22-24節〉


【默想】宣教士保羅非常順服聖靈的安排,聖靈把地點指示他、又讓他知道〈23〉「捆鎖與患難」將等待著他:

一、聖靈催迫:〈22〉「現在我被聖靈催迫 要往 耶路撒冷 去」

二、面對未知:〈22〉「雖然不知道在那裏會遭遇甚麼事⋯」

三、面對捆鎖: 〈23〉「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裏向我指證,說有捆鎖與患難等著我。 」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由「菜苗」到特長「謝飯禱」|安信隨筆】

 

近日,榮幸邀請到「港野」的龐一嗚先生來到我們當中分享主題:《環保惜食》,感謝他是次以義工身分,更以「平靚正」的優惠價,為我們預備了美味的本地自家農作物、糙米、豆腐、三色椒等⋯

 

一嗚老師,問了讓人深思的一個問題:「一粒種子變成一棵菜,由田地到我們的口中,當中有多少人付出過?」

 

我們的答案大都是:「農夫、侍應、包裝工人、運輸、廚師、切扒專員、漁夫、批發行、餐廳老闆、肥料製造者、甚至是媽媽⋯」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歷史建築-伯特利神學院回憶錄│安信隨筆】

 

一位大專團友向我這位伯神校友,查詢這建於一九三零年代的二級歷史建築,伯特利神學院的建築風格、特色及社區價值等問題。

這讓我這一位已經畢業十年的舊校友,引發起許多美麗的回憶,彷彿回到過去!

伯特利神學院由四個建築大樓所組成:「美光樓」、「恩光樓」、「慈光樓」、「榮光樓」。

「榮光樓」憶起昔日國際學校的同學常在門外嬉戲,又想起神學生們常常幫襯此洗手間。

「美光樓」是我們神學生修習體育課的地方,在此熱身及舉辦籃球比賽。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看罷高銘謙〝牧者的自我形象〞│安信隨筆】
看罷高銘謙的文章,論到自我形象不足夠的牧者會不斷強調自己的學歷與證書、炫耀聖經知識云云...
  
讀神學時,欲於部份時間學習教會音樂事工,讀報了伯特利神學院,誰知沙士過後上帝竟呼召我作全職工人,一生以傳揚福音為任,唱出感動億萬人的歌!
  
當年,伯神是一所著重輔導及CPE臨床牧關教育課程的學院,香港許多的院牧亦出自伯神;伯神的畢業生大都刻苦耐勞、謙卑服事,著重牧者的個人成長及與社區的關係。
  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喻道故事—兇惡的唐狗| 安信隨筆】

從前有一隻唐狗,牠在街上不停咆哮,當路人經過的時候,更張牙舞爪,露出尖銳的犬齒,呈現出惡犬狀!

有一天,路上有一位貧窮、衣衫襤褸的母親,抱著消瘦的兒子,母子二人瑟縮於街角,坐於大富之家的門前,等待著每天由富戶預備的一碗飯及一碟餸菜。

不料,兇惡的唐狗突然撲出來,以爪和犬齒從母子二人中,把他們賴以為生的食物搶走了。

唐狗的犬齒亦露出狡猾的笑,並且繼續咆哮,張牙舞爪!

然而,在牠貪得無厭想進食之際,大富之家的主人,吩咐僕人去刑罰那唐狗,把唐狗關在狗籠裡,從此唐狗再不能作惡及在街上咆哮、威脅途人!

最後,大富之家的主人更邀請母子二人進到大宅居住,為他們預備了可棲息之處,每天供應食物,並安排他們在大宅中工作!從此以後,母子二人不需再露宿街頭、流離失所了!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那些年,我們一起頌唱過的詩歌⋯|安信隨筆】
在宣道會成長的我,經歷過不同時期的敬拜浪潮,試過肅敬站立拿著詩歌本高唱著傳統詩歌;青少年時試過參與河用仁宣教士的萬國敬拜讚美聚會,在當年仍未普及的韓風影響下跳著韓式敬拜的舞蹈;最後,我亦走上蒙召之路,立志敬拜事奉,奏出感動億萬人的歌!

回憶那些年,我們曾頌唱過的詩歌⋯
●一、傳統聖詩:
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是唱頌如生命聖詩、青年聖歌等類的傳統詩歌;記得那些年在崇拜中肅立的唱《祢真偉大》時,竟不自覺的流下眼淚來,心中與我的靈一同讚嘆著創造主的偉大!

《奇異的愛》
「怎能如此──像我這樣罪人,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週一祈禱會後感-莫特曼的盼望神學|安信隨筆】
十二月四日,最後一次的使命公民週一祈禱會中,郭偉聯教授給予赴會者莫大的提醒,他指出了莫特曼的盼望神學是我們面對後雨傘時代的出路!

郭教授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是我們當思考的,
「莫特曼提醒我們,末世的盼望要我們思考兩對問題:
1. What must I fear? What should I do?
2. What can I hope for? What can I do?」

這也讓我憶起了許多社會、教會或身邊所發生的事,當我們看似是沒有出路、沒有方向、公義未得到伸張、再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做的時候...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為何我仍然相信團契?│安信隨筆】
團契對您而言是什麼意思?您是否滿意自己目前的團契生活?抑或您對團契感到失望?覺得悶蛋?

在十多年的青少年事工服事之中,我發現許多朋友對於「團契是什麼?」、「為什麼要返團契?」;仍然沒有一個清晰和正確的價值觀。

於是,眼看著一位又一位的團友離開團契,甚至是離開教會,這些親愛肢體的離開,也實在讓我痛不欲生。(痛不欲生似乎是有點誇張吧,不過若以痛心疾首來形容也一點不誇張!)

我看見許多團友的離開大致上離不開以下四個方面:
一、覺得沈悶或「唔夠好玩」;
二、覺得沒有人關心他們、導師和團友對他漠不關心;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為何我仍然是傳道人?│安信隨筆】
回想起那些年滿腔熱血進入神學院裡裝備自己,誤以為完成裝備就可以大展拳腳...

豈料到牧養事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若不是出路初年有牧長提攜(特別是母會牧師的支持和悉心教導),胆怯的我可能一早已經萌生放棄念頭!

  其實,在教會事奉的範疇廣闊,包括:人際關係、聖經真理、神學、倫理、聖樂、輔導等...但是不少人誤以為只要是接受了神學裝備後,傳道人便是「鐵甲萬能俠」,任何難題皆能應刃而解;誰知道這卻讓不少傳道新丁,面對沈重的壓力!

傳道人面對的壓力,在我個人以言,大概有以下三方面:
一、人際的壓力:
可以來自會友、同工、執事,由於彼此有著不同的期望,有時候真的需要多花力氣彼此了解。甚至,當聆聽主內行家的分享,真是讓我明白到什麼是:「有理說不清?」或「有苦自己知?」傳道人的壓力,可謂不言而喻!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疲態畢露讀後感:「教難民」-信徒為何出走?|安信隨筆】
讀後胡志偉牧師的文章《「疲態畢露」的教會現象》,讓我再次反思:「今日教會的青年人、成年或學歷而富正義感的信徒,為何出走或成了『教難民』(church refugees,指不情願地離開靈性家鄉)?」

對此情況,我亦感到憂心重重,因為我身邊亦不乏「教難民」或預備出走者!

事實上,「教難民」的形成,也許是今天堂會未能充份滿足他們的期望,結果讓這群滿有熱誠、理想的人,經驗到多次灰心與失望⋯

以下為筆者眼見一些「教難民」出走的原因:

一、教會增長停滯不前:
一群滿有熱誠的佈道者,遇上了安於現況或不冷不熱的堂會,頓時變成了有心無力的一群,雖然自己努力在職場上傳揚福音,無奈他們的熱誠卻不能感染到自己堂會的弟兄姊妹,最終自己成了孤獨的一群,甚至有孤立無援之感。

Yanson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